1.27.2007

半瓶水,響叮噹

昨天要出門和朋友聚餐前,看到〈媒體與學術間的杜正勝〉這篇文章。餐桌上,話題不知不覺聊到了最近的新聞「三隻小豬」,除了我悶不吭聲以外,在場的其他人恣意批評,結論就是:天啊!臺灣有這樣的教育部長,我們的教育沒救了。


記得「罄竹難書」事件發生時,我如同其他人一樣,對杜部長諸多批評,老闆提醒我:看一個人,不要只看一個點,他是個學識豐富的人。我因此反省,查了古籍才知道,「罄竹難書」只能用在形容負面的說法,是我書讀太少,因為受填鴨式教育的影響,只知道一種答案,而老師沒教的另一種答案,我以為它不是對的。杜部長是個歷史學家,寒窗苦讀三十載,論歷史古籍,連他的教授都很怕他,何況我這黃毛丫頭?能不能苦讀十載都是個問題哩!我拿什麼資格批評他?

至於朋友們的結論,我仍然沒有吭聲反駁。臺灣教育不是教育部長一個人的事,如同我回應慕蓉理深對教育的看法,教改,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我們要先一點一滴淘汰掉觀念偏差的家長與教師,這大概就要花掉半個世紀的時間,然後再花半個世紀的時間,慢慢培養出教工具(知識)的教師,以及會使用工具的學生。畢竟,「傑克與魔豆」是童話故事,百年樹人,大家都會說,卻做不到,現在批判教改有多糟糕的人,只是短視近利(我也曾經是其一),教育不會是一夕之間改變的。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部長應該要是個榜樣啊!可能吧,大家都是人,我並不苛求別人要是個聖人,因為我做不到;也知道「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成年之後,我的品格由我自己負責,與我的師長、父母無關,當然與教育部長無關;更明白,教育的成敗不是教育部長一個人的事,家長、學生、教師的觀念不一起汰換,無論教育政策如何改革都徒勞無功。期許自己:要嘛!自己跳入學術界去力挽狂瀾,不要只會出一張嘴,盡是扯教育改革的後腿。

PS.對於教育的精闢見解,有請諸位看倌移駕參考慕蓉理深老師的作品比較精采。

PS.延伸閱讀
心靈覺醒─歷史的一小步,台灣的一大步
福爾摩沙Orz評論報─中國不是本土
Tiat的生活寫‧照:有這種老師,沒有小孩真是慶幸[2007.2.10新增]

8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罄竹難書這件事其實很妙。

我的猜想是,杜部長有兩個可能
1.故意吸引大家注意。
2.不小心用了(用一般觀點講就是用錯了),然後想辦法找台階下,剛好讓他找到罄竹難書的非主流用法。

1的可能性比較低,2的可能性比較高。

不要妄自菲薄。老師怕他不表示他必然厲害,就算他厲害也不表示他十項全能永不犯錯。

其實這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他對成語的看
法(或是被引用的部份)比較可怕,教育部長
這樣不考慮後果的發言讓人心驚。

Geral 提到...

bwPingu,

首先,歡迎光臨寒舍。

>>2.不小心用了(用一般觀點講就是用錯了),然後想辦法找台階下,剛好讓他找到罄竹難書的非主流用法。

閣下可能還不知道,杜部長的碩士論文就已經引用「罄竹難書」的非主流用法。他並不是〝剛好找到〞,而是他本來就知道。

Unknown 提到...

多謝您解惑,沒想到杜部長居然真是為了標新立異這樣用。

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的用功學生,會讓老師戒慎恐懼是有道理的。而且如果他以前就是這個脾氣,老師怕他也可能是怕和他爭論不休,而不是怕了他的學問。

的確有學界朋友稱讚杜先生的學問,但是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脾氣,做學者還可以,但是做政務官就糟了,而且偏偏是教育部。

我並不反對要重視台灣,但是對於教材裡頭中國和台灣內容的比例有不同意見,而且我對去中國化這一系列作為對台灣未來的影響有很深的憂慮。

p.s.剛才寫的似乎沒有上傳成功,只好再寫一次。

Geral 提到...

bwPingu,
您知道嗎?他不是標新立異。罄竹難書一開始並不是負面的形容詞,後來我們卻只知道一種解釋方式,是我們書唸得不夠多,是老師沒有教,不是他標新立異。

>>老師怕他也可能是怕和他爭論不休,而不是怕了他的學問。

作為一個學生,如果不是秉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來求學,想必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老師教錯了,學生最好不要問,免得老師戒慎恐懼!

所以?您認為以前的教材比例很正常?教材不去中國化才應該感到憂慮,不要以為全世界只有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應該多唸唸其他國家的歷史。當我們的後代能夠立足臺灣、放眼全球,而不僅僅是放眼中國,不知道這有什麼好憂心的?

Unknown 提到...

因為杜正勝是現代人,在過去的使用史上,罄竹難書已經慢慢集中於負面的用法,所以故意用和主流用法不同的作法就是標新立異。

我不是那些老教授,只能猜測他們的心情。我猜有些面皮薄的教授,怕被問倒的可能性是有的,還有怕學生辯論不休的可能也是有的。

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錯,但是如果錯了還喜歡硬坳就不是學術精神了,是賴皮。

我認為中文與中華文化是我們立足世界的利基,您可以不同意。

Unknown 提到...

看不懂別人文章中的意思就可以隨便斷章取義,恣意批評嗎?
台灣教育的問題是任何一個教育部長在一夕之間就能改變的嗎?一個個問題家庭的價值觀偏差及身教錯誤之示範,與一堆堆浮濫的民主自由謬論所堆砌出來的問題,要讓任何一個教育部長來扛合理嗎?那些真正的始作俑者卻厚顏無恥於人前人後的大肆批評,這樣的人來談台灣教育失敗豈不可笑?
反省自己書讀得不夠多,應該多讀一些有什麼錯?多去了解成語的原始意義和有過的用法不是研究大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嗎?填鴨式的教育有什麼好?教出一堆會考試的機器有什麼了不起?
躲在井底當那隻青蛙有什麼好驕傲?歷史可以記取教訓大家都知道,但是只記取大中國的歷史教訓才是教訓嗎?那別的國家的就不是好的教材嗎?
有人說不學中文和中華文化了嗎?至少目前我們學得還是最正統的中華文化,我們使用繁體字,這是我最引以為榮的。繁體字是保留了中華文字中最為驕傲的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考試中能寫簡體字嗎?我們忘本了嗎?哪一種文字能這麼美?只有繁體中文字能。
字都能轉注、假借了,那成語為何不能有好多種用法?教育部長用了他習慣的用法就是標新立異?非主流就是錯?沒有承認應順著主流就應認錯?解釋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就是賴皮?唐詩也分好多派,哪一派才是主流?那我們應該只學那一派就好了呀!大中華文化之所以這麼博大精深是融合了好多不同的文化而來的有人敢否認嗎?一個成語不能有別的用法的情況,跟八股文和文字獄限制讀書人的思維到底有什麼差別?

Geral 提到...

當我開始接觸學生之後,才慢慢明白,教育系統的改革有多麼困難。也許老師的心態變了,但是學生沒變、家長沒變,老師教得很無力;或是學生的心態變了,他想要更寬廣的視野,但是老師沒變、家長沒變,學生學得很沮喪;或者是老師、家長、學生都變了,但是社會環境還沒變,不得不與現實妥協,大家都很灰心。總之,我再也不將教育的責任推給教育部、教育部長,如果我真的關心這個議題,就從自身做起。(我為我年輕時曾批判前幾任的教育部長感到抱歉,小時候總是比較不懂事。)

bwPingu,
很慶幸,我從來沒有遇過「怕被問倒的教授」,我的教授總是謙虛地告訴我,咱們一起討論吧!教學相長。意見不同的時候,各自引經據典,彼此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知道更多相關訊息。漸漸瞭解,學術的精神,不是誰對誰錯,不是灌輸知識,而是透過討論釐清某個概念。

教育部長否認中文與中華文化了嗎?沒有吧!相對的,他研讀中華文化反而比現在那些批判他的人還要多許多,不知道這些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在批評他...我否認中文與中華文化了嗎?也沒有吧!我不過是期望我們的眼界可以更寬廣一點。

Hsu,
呵^^!有點火爆...
>>「字都能轉注、假借了,那成語為何不能有好多種用法?」
是啊。現在年輕學子可以接受「Orz」、「LKK」、「XD」、「520」...等稱之為「後現代」的語言,他們管這東西叫做「創意」,儘管老一輩的人常常不懂他們在表達什麼,年輕人可是用得很開心,而老人家只好跟著學一些,免得被說有代溝;反觀年長者,不受限制的思維、多面向的看法...嗯,居然是被視為「標新立異」、「硬坳」,這世界,果然是奇妙得很!

Unknown 提到...

呵呵~~
其實沒有火爆啦!妳用溫和一點的語氣來讀就不會覺得了啦!有時候文字這種東西就是有這點麻煩,^_^ 所以我習慣有話當面說,若不行再通電話,如果真的沒辦法才透過文字,不過我會在寫信的當下使用大量的表情符號,免得讀信的人用錯口氣會錯意,那就麻煩了。
其實我覺得現今的很多社會現象就誠如妳所言的都是很奇妙的。我覺得很多新的詞語都是年輕的小朋友可能想要簡化交談時不用打這麼多繁瑣的字,所設計出來的,我覺得好像也沒有什麼大道理與含意。可是大家卻彷彿為了怕被取笑不懂新語言,而趨之若騖的學得很開心,然後互相比較誰知道的多,若遇到有人懂得比自己少的,就很得意的取笑人家。我真不了解這有什麼好開心?又有什麼好得意的?反觀有典籍來由可查的,卻是查也不查的一味批評。
或許這也跟生病的媒體現象有關係吧!我們被迫只會用眼睛看和用耳朵聽,甚至用眼睛和耳朵來想。已經不知道該用心來看,用心來聽,更應用心來想......。